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详细信息
提质量 强监管 保民生 促发展——“十三五”时期质量提升工作综述(下)
发布时间:2021-02-23     阅读:1232 次     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市场监管一头连着市场主体,一头连着百姓民生。“服务市场、情系百姓”是市场监管部门开展日常工作的基本遵循,也是履行职能职责、开创工作新局面应有的行动自觉。在新时代,牢牢守住食品、药品、产品质量安全底线,保障民生,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是每一个市场监管人的职责使命。
  “十三五”时期,市场监管总局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司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拟订国家重点监督的产品目录并组织实施;组织开展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风险监控和分类监督管理工作;指导和协调产品质量的行业、地方和专业性监督;创新推进工业产品生产许可管理和食品相关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全面加强棉花等纤维质量监督工作,不断推动市场监管工作迈上新台阶。

推进生产许可证制度改革
  “十三五”时期,质量监督司大幅压减许可证管理产品目录。2017至2019年,连续3年调整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目录,取消生产许可证管理产品49类,将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备、无线广
  播电视发射设备2类产品,压减合并为1类产品管理。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产品目录由2017年初的60类产品,压缩至2017年中的38类,又压缩至2018年的24类、2019年的10类,目录压减幅度达83%,惠及企业近6万家。同时,推动电热毯、防爆电气等7类产品转为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
  持续推进试行简化审批程序制度改革。2017年,质量监督司在6个省(市)试行取消发证前产品检验、将现场检查环节后置,改由企业在申请时提交具有资质的检验检测机构出具的产品检验合格报告。企业提交申请和产品检验合格报告,并作出保障质量安全承诺后,经形式审查合格即可取证,之后在规定时间内接受现场审查。由此,企业取证时间从60天缩短至平均8天。2017年底改革措施扩大到20个省,2018年10月扩大到全国。自2018年12月1日起,除危险化学品外的所有省级发证产品的现场审查都改为后置审查,目前已有16803家企业通过取消发证检验形式、5078家企业通过实行后置现场审查形式获得生产许可证。
  全面推进食品相关产品生产许可告知承诺改革。自2018年11月10日起,质量监督司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食品相关产品生产许可告知承诺改革,着力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推行全覆盖例行检查。全面修订并印发塑料类、纸制品等食品相关产品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目前,告知承诺改革工作正稳步进行。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平均办证时间由原来的60天缩短至2至3个工作日。截至目前,全国食品相关产品累计发放证书22351张。其中,2020年全面实施告知承诺审批发证1137张。

推进监督抽查制度改革
  “十三五”期间,质量监督司以提升国家监督抽查效能为导向,创新推出4项改革举措,着力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推行“抽检分离”,将抽样检验任务交由不同的主体实施;推行公开招标采购抽检技术服务,改变以往直接指定任务机构的工作模式,公开择优选取抽检技术服务;“双随机”深度嵌入业务信息化系统,依托中国电子质量监督信息化平台,建立抽查企业库和抽检技术机构库,实现拟抽查企业和抽检机构的随机选取、匹配;推行抽样全过程视频监控,建成融合视频监控、对讲交流、数据处理的综合信息平台,投入在线视频设备,实现对国抽抽样工作的集中管理、统一指挥、远程监控。
  2018年推行改革后,国家监督抽查发现问题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当年抽查批次不合格发现率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2019年,为进一步巩固改革成效,扩大改革红利,质量监督司制定发布了《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管理暂行办法》,对以上改革举措予以固化。
  据统计,2016年以来,全国市场监管系统共对847988批次产品开展监督抽查,发现58787批次产品不合格,批次不合格发现率为6.9%。其中,国家监督抽查工作抽查了93880家企业生产的100309批次产品,发现9502家企业、9622批次产品不合格,批次不合格发现率为9.6%。

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评估
  建设风险监测站。质量监督司充分发挥监测评估在产品质量安全新型监管体系中的基础作用,2016年至2018年,在全国部分省(区、市)推进建设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监测点,2019年在重点行业和区域推进建设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站83家,共监测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数据88335条。
  开展工业产品质量安全形势分析。建立产品质量安全形势定期分析研判制度,综合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监测、监督抽查、舆情监测、消费者投诉、召回通报等各类数据来源,按季度编制工业产品质量安全形势分析报告。2020年疫情期间,就口罩、化肥、网售产品3类与疫情防控和春耕生产密切相关的产品质量安全形势进行重点分析,为加强疫情防控物资质量监管提供了参考。
  编制印发《全国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目录》。在每年分析上一年度工业产品质量安全形势的基础上,根据消协接收投诉、舆情监测信息、风险监测数据、国家监督抽查结果,研究制定《全国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目录》。《目录(2016年版)》《目录(2017年版)》《目录(2018年版)》《目录(2019年版)》《目录(2020年版)》分别包括339种、359种、406种、273种、269种产品,涵盖文教体育用品、家用电器及电器附件、电子及信息技术产品、儿童用品等类别。

组织开展重点产品专项整治
  组织开展电线电缆产品质量专项整治。2017年至2019年,质量监督司连续3年组织开展对电线电缆产品的监督抽查和专项整治,持续保持监管高压态势,有力打击了质量违法行为。
  组织开展儿童和学生用品安全守护行动。2019年,聚焦社会反映质量问题较突出的玩具、文具、校服等产品开展专项整治,部署开展产品质量监督抽查1.8万批次,举办宣传教育活动1.2万场,查处假冒伪劣产品、“三无”产品1.4万批次。
  组织开展口罩产品质量监督专项抽查。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2020年2月初,部署全国市场监管部门开展口罩产品质量监督专项抽查,快速完成对226家企业生产的253批次产品的监督抽查,第一时间阻止36万只不合格口罩流入市场。对抽查不合格的口罩生产企业,在疫情防控特殊时期,保证企业不停工、不停产,采取边整改、边生产的做法,开展质量帮扶,指导企业提升质量、扩大产能、保障供给。

加强棉花等纤维质量监督
  改革棉花等纤维质量监督管理体制。2018年机构改革后,原中国纤维检验局关于棉花等纤维质量监督的行政职能划转至市场监管总局质量监督司。2018年9月,质量监督司新设立棉花质量监管处,负责拟定棉花等纤维质量监督制度,指导棉花等纤维质量监督检查工作,监督棉花等纤维质量公正检验工作。
  取消棉花加工资格认定,优化营商环境。2017年1月12日,国务院印发《关于第三批取消中央指定地方实施行政许可事项的决定》,取消“棉花加工资格认定”行政许可事项,《棉花加工资格认定和市场管理暂行办法》废止。棉花加工资格认定后,市场监管部门加强了对棉花加工企业的事中事后监管,有力保障了棉花收购加工质量,做到放得开、管得住。
  推进专业化公证检验,服务有关政策。自2014年起,推行“专业仓储监管+在库公证检验”,提供专业化检验检测服务,服务棉花总量平衡和市场调控政策、棉花目标价格政策,以及内地九省棉花“专业仓储监管+在库公证检验”等工作。

□本报记者 吴 楠

上一篇:广东特检助力广州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

下一篇:迈向高质量发展新时代——“十三五”时期我国质量发展成效综述

扫描二维码

今科科技今科云计算 中国灯饰商贸网 人才招聘网 商务易 中国 网购86